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

Bridget Jone's baby BJ有喜

電影:BJ有喜
導演:Sharon Maguire

以前就有聽說過這套系列,但從來不知道內容是什麼。而我本來也不喜歡看喜劇,總覺得付錢然後嘻嘻哈哈一輪,不知道有何意義,更何況我很多時看笑片都是笑不出的。但這套電影確令我很驚喜。


我沒有看過前傳,希望沒有理解錯它的故事。剛過了43歲生日的Bridget Jones繼續單身,同事兼好友帶她到草地音樂節狂歡慶祝,又鼓勵她積極追求一夜情,她也誤打誤撞進錯了別人的帳篷,一見居然還是之前幫過她的帥哥Jack,就順理成章上了床。後來她又在另一個場合,第二次重遇多年來離離合合的前男友Mark,聽說對方要離婚,又糊里糊塗上了床。然後她發現自己懷孕了,還不知道是誰的孩子。後面就是兩個男人大鬥法。

大綱真的很短,因為故事真的很簡單,但我卻真是笑足全場。我之所以會看這套戲完全是個美麗的錯誤,進錯了電影院,我一看到電影開場完全是晴天霹靂,這到底是什麼鬼居然是套喜劇啊啊啊啊啊。不過這倒是久違了的很開心的一晚,笑足全場,笑到喊。

電影裡面有許多笑位都是黃色笑話,這我倒是不介意的,我覺得好笑的黃色笑話非常難得,要露骨又不能下流,把握好尺度和火侯很重要,而且還要夠巧妙,夠意想不到才算成功。其實好多笑位都不記得了,記得的都應該真係幾好笑,例如第一場喪禮中BJ上前講悼詞,deeply touched many of us那裡笑死我了;BJ直播show時講電話於是主持人Miranda一臉正經的問錯問題;Mark被攝影師要求親一下嬰兒契女結果理解錯了意思親了BJ;BJ一直半推半就想叫醫生猜測誰會是孩子的父親;BJ Mark和Jack在那間意大利餐廳攤牌那個侍應的搞怪表情;Mark懶型地丟開了響著的手機以示BJ第一結果丟掉了手機以後無法叫的士送BJ去醫院...... 太多了都忘記了。我原本以為看錯了電影是很disastrous的,但笑了一晚也算是個好結果。

看這套電影也很有親切感。不知道為什麼,我開始看電影會留意電影和演員的背景,BJ單身日記是英國電影,主要都是英國演員拍的,在倫敦取景,感覺真親切,我很喜歡英國,也到過倫敦,當時還去過BBC參觀。一直看Mark的時候還覺得好眼熟,我認得他是皇上無話兒的演員Colin Firth,之後上網搜尋才發現,原來他還是Pride and Prejudice裡面的Mr. Darcy(而網上說BJ單身日記原本就是傲慢與偏見的reinterpretation)啊啊啊啊oh my god! 而由此可見也可反映出我對電影是多麼的無知,除了blockbusters以外我就毫無認識了。還有女主角Renee Zellweger,電影中偶爾有些flashback,以前的她比較圓潤,看起來有點傻,青春無敵,現在變了好多,但我卻更喜歡現在的她,更有一種成熟韻味,能繼續看她拍其他電影就好了。

電影好笑,也帶給我不少思考,因為它說的是一個平凡女子的故事,如同我們每天日常生活發生的故事,有一樣又不一樣。我的思緒很雜亂,就姑且以小標題整理。

女人四十
故事以BJ踏入43歲開始,又是單身的一年,又是空虛寂寞凍的一年。如果她還是二十歲的青春少艾,她人生還有許多可能性,不論她是縱橫情場的情聖還是無人追求的單身貴族,她都依然可以大條道理繼續過自己的生活,四十歲就無呢支歌仔唱,你要麼單身一輩子,要麼趕緊找人嫁了而且還得快快生個孩子。BJ正身處這個尷尬的年紀。愛情的年齡歧視總是嚴重的,人們總是想像只有二十歲的年輕人才會談戀愛,而三十歲以上的都不是愛情,所以黎耀祥和毛舜均的世紀之吻這麼轟動。年齡又是殘酷的,特別對女人,男人四十歲時正值壯年,女人卻開始現老態了,即使你不如此覺得,但人家就是這樣覺得的。我一路看一路想,我自己40歲時會是如何的樣子呢?我常常說,我也許不是真的怕老,我是怕我自己老得沒有老的樣子,老但不優雅,老但沒智慧,那就真的是白活了。而其實BJ的中年危機也有好好的得到解決,依然保養得宜,最終找到好歸宿,工作發展也不錯(起碼有班好同事)。不知道我40歲時會如何呢。會不會像現在一般痛苦呢。

愛一個人
從前中學時大家最常討論的哲學問題是:怎樣才算愛一個人呢?見到他會面紅心跳?時時刻刻想著他?事事想他好?上課會偷望他?以前大家又很喜歡問:你喜歡什麼類型的人?後來會慢慢發現這個問題有兩個難處,一是我愛過的人性格都不相近,二是很難將人分成不同類型,這種問題還是一笑置之。又有一個常見問題但我是從來沒有機會問人或被問過的:你愛我什麼?這種問題也是很難回答的,如果你愛的是他的外貌,那到他老了你又不愛他;如果你愛的是他的內涵,那其實有內涵的人有很多啊,why him?如果你相信有the only one,那你注定會痛苦一生。如果你不相信the only one,那又似乎愛上誰都無所謂。電影裡面Jack是一個百萬富翁,他聲稱找到了一條真愛方程式,可以計算出大家的相襯指數,他為人風趣幽默浪漫體貼,BJ很喜歡他,任何人都會喜歡他;但Mark是個嚴肅的律師,不苟言笑,性格又古板,他也知道自己完全被比下去,見到Jack與BJ開心談笑,他又似乎那麼了解她,他甚至上了Jack創辦的網站偷偷搜尋他們兩個跟BJ的配襯度(當然Jack與BJ是100%)。但最後BJ還是選擇了Mark。她自己也說不清。很多故事裡的浪漫愛都是無法言喻的,例如白雪公主與白馬王子的一見鍾情;又如偶像劇裡無端端會愛上總裁的橋段;又例如為什麼選擇Mark而不是Jack,這種無法言喻是好還是不好,又似乎是很難下定論的一回事,我以前常常覺得,這種浪漫愛的橋段都是毒藥,讓人們對愛情有不切實際的幻想,覺得愛情可以虛無飄渺、毫無根基地培養起來;但有時又會想,如果人必須因為對方是一個好人你才會去愛,那你能愛上世界上的誰呢?愛的本質真是複雜。以前上過一點愛情哲學的課,但自己沒多思考過。心理學也有講愛情的理論,最有影響力的想必是Rosenberg的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,他講愛情有三個元素:passion, intimacy和commitment,三個元素皆有是最圓滿的狀態,理論講是這樣講,但我想,最重要的還是雙方期望一致。

孩子
身邊陸續有朋友開始結婚,甚至有人已經成了母親。孩子的出生有不同/多種意義,但不論如何都必然是人生大事。像BJ四十歲突然懷孕,這個孩子就算是個意外,也許也能當是份禮物,女人能生育的時間很短,要為事業拼搏同時又要兼顧家庭是很困難的事,她總算是趕上了尾班車,儘管她知道自己懷孕的那一下驚訝萬分,照超聲波時又覺得她的孩子是她見過最美好的事物。對啊,就算她最後不選擇Jack也不選擇Mark,有了孩子她的世界也會從此不一樣,我覺得她即使做單親媽媽也能過得很快活,起碼她不再是自己一個人。從前我覺得生孩子真是對女性的壓迫,我覺得自己以後不會結婚也不會生孩子,想要有自己的生活,最近一年反而有新的想法,我還是怕生育的那種痛,但我開始明白看著孩子長大成人那種幸福,兒女長大以後會是你最好的朋友(就如我現在分擔我母親的快樂與痛苦),而我又很怕死亡,傳承於我而言是一種解脫,讓我未至於覺得人死了就空無一物。

家庭
電影裡有處很有趣的,是講BJ的母親參選(我不是很知道她的背景),但類似是她原本是以保守的姿態參選,說要捍衛傳統家庭價值,但一知道女兒懷孕了以後就很高興,也顧不得她女兒是個單親媽媽,轉而就以liberal姿態參選。這一段我沒看清,不肯定有沒有理解錯了故事的發展,看到這一幕感受很複雜,一是你完全看到了BJ父母對她的愛,因為愛,就算你原本不認同這種「破壞家庭價值」的舉動,你也會維護她;二是又覺得有點難過,光憑著愛不能改變小眾在這社會上面對的苦況與歧視。歐美真的已經算比較前衛了吧,像BJ與Mark結婚,是Jack抱著孩子(也許是意味著孩子是Jack的),但還是能一起相處愉快,這在香港簡直是天方夜譚。

不完美的人
我看完這套電影最大的感動是來自於BJ明明是個如此不完美的人但仍然有美好的結局。所謂美好的人生不是說找個人成功嫁出去就算美好,例如你知道BJ雖然工作有時一塌糊塗但起碼她離職以前還是小有成就的;例如她有愛護她的家人而她也愛她的家人;她積極開始新關係而且積極面對以後的人生,還有一大堆支持她的朋友。我一路看著錯誤的電影心裡一路痛罵自己是個如此愚蠢on9的人,又勾起潛藏已久的自我憎恨,但我見到BJ明明比我更愚鈍但又能有這樣的人生,我就知道自己不應放棄,最感動是最後BJ分娩後全個電視台的同事一起興奮慶祝又笑又跳,家人朋友的愛勝於一切,不論你是如何不完美的人,最重要是先愛自己,然後愛人,然後別人也會愛你。


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

我的補習學生

我大學四年都有打工賺錢,補習反而少接,因為念書實在太忙碌了,每個學期我都修最少六科,還有幾份打工,補習你要對你的學生負責任,我是做不來的,因此即使明明補習是最賺錢的兼職,我也只接過一兩份。現在畢業了以後時間反而比較空閒,又想賺些零用,所以又開始了補習,學生是街坊來的,今年中六,要考DSE了,我只補英文,每個星期上一堂課。DSE是四月開始的,時間只剩下三個月左右,我這個學生只是今年開始跟我補習的,那時候也只剩半年時間,而他並不是天資聰穎或根基好的學生,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。

我是個很挑剔的補習老師,遇上聰明的學生,我會覺得我已經沒什麼可以教他的了;遇到勤力的學生,我會覺得他自己在學校上課學的東西都已經夠了;遇到笨的學生,我會覺得我已經沒辦法了;遇到不努力的學生,我會覺得教他也無謂。一句講完:我就不是一個好老師。我這個學生挺努力的,但方法不對,根基不好,如果給我幾年時間可能可以教他一點東西,但時間無多,我深知自己其實不能幫他在考試中突飛猛進,我掙扎過我到底是不是應該繼續教他,我覺得自己是在無償拿他父母的錢。

我問自己,那我是想他成為怎樣的人呢?讀書固然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,我如果因為他成績不達標而耿耿於懷,恐怕太過迂腐,世界上總不會人人都成為大學生,而人的目標也不能只有上大學,如果他升不上大學,我也不會強迫他重考,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,更何況現今念完大學出來,薪金恐怕還不如中學畢業就出來工作的人。但是轉念又想,大學的重要性不在於讓人多賺幾個錢,它的意義遠超於此,我真的很希望他能經歷大學生活,他會從此成為一個不同的人,會更有智慧,會更知道人生的痛苦和美好,會更關懷社會和社會上其他的人。不講大學,就算只講英文,我都希望他真的能花心機時間學好英文,學好英文的確不是一個人必須要做好的事,一個人就算一句英文都不會說都可以是一個好人,但是多學一種語言,他的世界就大了一點,這不僅是腦袋physical層次上的改變,而是實際資訊層面上的轉變。

對著這個學生,我不知道自己應該站在哪種立場。

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

柏鳥小姐的童幻世界Miss Peregrine's Home for Peculiars

電影:Miss Peregrine's Home for Peculiars
導演:Tim Burton


之前從來沒有聽過這本書,但原來是一本挺著名的暢銷青少年小說(姑且這樣叫吧,又不能算是童書)。會看這套電影是被它的海報吸引,充滿奇幻風格,我喜歡。

主角Jake是一個與同學相處不來的人,總是格格不入,他從小就與祖父關係很好,聽著祖父過去四周歷險的故事成長,他一直相信祖父小時候有各種神奇的朋友,甚至於課堂上介紹他們的故事,但就遭同學取笑,他的生活從此更加難過。直到有天,Jake目睹祖父被不知名怪物殺死,祖父臨終前叮囑Jake去1943年9月3日就可以知道真相,Jake從此對此念念不忘,最終在父親陪同下到了祖父兒時居住的兒童院。其實兒童院早已荒廢,但Jake走近後居然真的見到祖父介紹過的奇異朋友,跟隨他們走進一個山洞,就居然回到了1943年。Jake之後慢慢了解他們的故事。

所謂peculiars是指一群有異能的人,因為他們異於常人,很難在正常社會生活,於是有這樣的居所由時鳥負責養育照顧他們,時鳥可以操控時間,創造time loop,將時間永遠定格在某一天,以此保護peculiars。Jake聽過祖父對他兒時朋友的介紹因此已經很熟悉,包括有比空氣還輕不穿特制鉛鞋就會飄走的Emma、身體藏有蜜蜂的Hugh、有過人力氣的Victor和Bronwyn、能操縱火的Olive、頭後有怪物嘴巴的Claire、穿著奇怪服飾的雙子Joseph and Thomas、能以人造心臟控制傀儡的Enoch、隱形人Millard、控制植物生長的Fiona和發預知夢的Horace,Jake也與他們成為了好朋友。但他後來了解到原來祖父的死與他們有關。Peculiars中有人活捉時鳥做實驗,結果反使他們變成了怪物,他們後來發現吃異能人的眼睛能讓他們逐漸恢復人形,於是他們四出襲擊time loops所在的地方。祖父他自己也是異能人,異能就是能看見怪物,於是為了保護同伴,祖父就離開time loop去獵殺怪物,其實Jake也遺傳到他這種能力,但他不想心愛的孫子受這樣的風險,於是不告訴他真相,他就是被這些怪物殺死的。之後兒童院受襲,柏鳥小姐被捉,Jake於是挺身而出保護他的朋友。

我沒有真的看過添布頓的電影,但他的大名如雷貫耳,電影風格一如想像中的黑暗夢幻(其實也不算很另類但我覺得算是有將那種怪異的感覺拍出來吧)。故事本身不黑暗而且很有童趣,就是最後每個人各施法寶一起合力解決最終boss那種大團圓結局,中間又滲著絲絲詭異的感覺,例如荒廢了的兒童院和島嶼、性格陰沉的Enoch、死去的Victor突然整個人彈起、雙眼被挖空了的祖父屍體,這些倒真的嚇了我一跳。值得一提的還有OST*,好好聽。

我沒有看過原著故事,不知道作了多少改動,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圓滿但無甚特別的故事,我除了圓滿以外想不到別的詞語,是想講,這套電影的背景挺複雜,但電影很簡短的就交代了出來,埋下的伏線真的有用上,並非設下一個個未解的謎團讓觀眾自己猜度,嗯而且還是大團圓結局,而且情節又不特別緊湊... 故事一開始的時候很吸引,因為是從祖父過去的歷險故事開始敘述,見到不同地圖和照片,不其然想到背後很多可能的故事,但那些部分基本上都沒有敘述;柏鳥小姐被抓走以後那段稍為驚險,但已經有炸彈解決了追殺他們的怪物;然後突然會想到剛巧可以利用大家的異能發動Emma那個作為秘密基地的沉船拯救柏鳥小姐;面對怪物來襲,Enoch用人工心臟使喚沉船的骷髏攻擊、Fiona可以控制觸手生長綑住敵人,還有最厲害的雙子,揭開面罩後雙眼有米杜莎石化別人的能力(雖然不明白這種逆天的技能為何最後才有用武之地);最後Jake打倒最終boss,是因為對方剛巧化成了他的樣子迷惑他的同伴,但碰巧有怪物進來殺了他吃了他的雙眼,而Jake因為看得見怪物所以反過來殺死了怪物,這裡很巧妙但其實又很多此一舉... 彷彿是為了圓滿而圓滿的結局。

有許多細節其實還能加以著墨,故事定必更加有趣,我覺得這個故事就好像哈利波特一樣,無限外傳也是有市場的啊,單是那十二個小孩一人一個故事就夠豐富了,但他們雖然身懷絕技卻在電影中只佔極少戲份,就算是柏鳥小姐的描寫也很表面,描寫太單薄,我無法真的很愛這群孩子。

對我而言親情是電影裡一個挺特別的題材。祖父與父親的關係並不好,父親不理解祖父多年來到不同地方探險是為了什麼,對他而言這個父親只是如另一個陌生人一樣,甚至到他死了他也幾乎毫無感覺,他一直不相信他父親的故事,覺得他見到怪物是因為有精神病出現了幻覺,收起了他的槍,其實我懷疑如果他的槍沒有被收起來的話他就不會被怪物殺死了。而可能因為他沒有得到很多父愛,他自己作為父親對Jake的態度也不算關愛,他當然關心Jake,但並沒有真的了解他需要的是什麼。最後Jake決定跟Emma和他的朋友在一起,我覺得,某程度上也是對他家庭的指控,若他在現實過得快樂的話,若果他覺得自己是現實那個世界裡的一份子,他也許不會離開啊(一見鍾情然後私奔什麼的不科學吧科科)。

故事還有其他特別的象徵。先說怪物,電影裡面從來沒有具體解釋過怪物是什麼,祖父之所以被送去兒童院是因為他見到怪物,這裡其實有點奇怪,據柏鳥小姐所說,怪物是由那群做了危險實驗的人變異而成,因此世上原先是沒有那種怪物的,除非他們變異的歷史是如此之早(在祖父還是小孩子時已經變異),否則這種異能還真是相當無用。另一個可能是也許世上不只一種怪物,除了peculiars變異而成的空魔,還有其他害人的怪物。從電影歷史背景來看,怪物也有一個涵義,是二戰時惡名昭彰的納粹德軍,,Jake的家人一直以此去理解祖父被送去兒童院的原因,為了他的人身安全送他往小島裡居住是最適合的事。看到這裡我也不禁懷疑,什麼才是真實,是祖父眼中真切見到的怪物,還是在現實中傷人殺人的怪物,也許誰也不比誰更正確。

還有peculiar這個詞,原本就是奇怪、格格不入、異於常人的意思,電影中除了指這一群有特異功能的孩子,也同時反映出他們的不為世所接納,祖父他一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;Jake被同學視為怪胎;其他peculiars之所以要避世在特制time loop兒童院裡生活也是因為他們被歧視攻擊,就如鐘樓駝俠躲在聖母院、歌聲魅影躲在巴黎歌劇院,不被世人喜愛的人不能活在陽光之下。而雖然是老生常談,但世上的確很難界定什麼正常什麼是不正常,人們總是會直覺將與自己不同的人視為另一群體甚至攻擊之(例如電影中將祖父的「幻覺」詮釋為有思覺失調)。我性格很內向害羞,在別人眼中也一定是個怪胎,特別又因為我有抑鬱,別人就能無限上綱上線,好像很了解為何我會有病一樣。雖然你難以說某種性格是不正常的,但有時連我自己都無法接受這樣的我,更何況他人呢。只能努力提醒自己接納每個人不同之處。

然後是時間。當柏鳥小姐說養育這些peculiar最好的方法就是將他們放在time loop裡面,有一刻我簡直以為她才是那個大奸角,身處time loop裡面不停重覆活同一天,時鳥的計算還準時至分秒計,孩子們過著的不僅是極規律的生活,也是毫無變化的一日,Emma每日都要拾回掉到地上的松鼠、Fion每天都要「催生」蘿蔔作晚餐用,而其他能力相對沒用的,就每天一直不停玩耍,沒有終結,直到永遠。這種生活光是想像也不能忍受,又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,他們必須真的很愛對方,才能永遠一直如此過下去(而我在電影中又看不出他們有多友愛)。我一直很懼怕死亡,從小就很怕,小時候我看書知道太陽以後會死亡,連帶地球所有生命都死亡,我就怕得哭了起來;中學時更是那種悲春傷秋的年紀,寫作文有時也文青上身思索人生與死亡的意義;到現在正經歷抑鬱,其中一樣令我覺得絕望的就是死亡,如果人最終會死去,那活著有何意義呢?又,每個人都必然會經歷身邊深愛的人的死亡,這種痛楚我要如何承受?我開始覺得,如果人有永生就最好了;然後又會想,如果人永遠不死,那地球絕對會死在我們之前,那要不將時間永遠停在現在這一刻,那樣就最好了。直到我看到了這裡,見到這群孩子如何重覆過著同一天的生活,他們過得很快樂,但我看得很不安,我才驀然發覺其實人生根本沒有所謂好的出路,我只希望到我死的那一天,葬禮會有朋友親人出席,會有人掛念我,這恐怕是我繼續活著的最大動力了。

所以我才說Jake決定跟Emma一起,是對家庭和對現實的指控,活在time loop中根本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,他必然覺得現實很痛苦,才會選擇這條路。人啊,就努力keep going吧。


* 歌名是Wish that you were here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sWDUvuF0Xc